七年後,重航海外:加勒比海的探索與成長之旅

Hugh's Programming life
20 min readOct 29, 2024

--

起因

在大概 2017 年左右,我參加了一個演講主題是在講述錢到底是什麼?

這個主題對我的影響很大,甚至讓我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重大改變 — — 我要找出我喜歡的事情,並且把它做到最好,以便我可以跟別人得到很大程度地交換

至於相關事件,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過的文章人生重構 Day03:從錯誤到成長的轉變,這篇系列文有提及到大部分概念,在此就不贅述了。但有興趣的人,依然可以找我聊聊。

這是一個一系列的演講分別有不同主題,都在處理人生很容易遇到的難題。在這系列演講中,一直提到一個叫做《勝任能力與領導能力》的研修,說人在上完之後,在面對能力、做事效率、學習速度、擴及範圍、主導能力、領導能力等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。

只可惜當時因為各種因素,暫時無法行動,但我是一直把這件事情放在心內,沒有真的要去付諸行動。

直到後來我慢慢的改變了,我變得越來越好了,從一個輪班化工工程師,變成一個有能力的軟體工程師,擁有的越來越多,我慢慢的有了餘裕,有能力去進行了這個課程,所以我就在 2024/08/25,直接全額付款,然後就決定在 2024/09/25 正式從台灣飛過去,飛到加勒比海的阿魯巴去進行這個課程。

為什麼我要進行這個課程呢?

隨著我在軟體工程師的職涯發展中,我有非常多的體會。

在傳統認知中,大家都覺得工程師就是一堆人埋頭苦幹的一直寫程式,但實際上卻不是,一個良好的程式是需要有架構、有條理地去進行開發的,所以需要非常高度的組織能力。再來組織之下,需要的是溝通能力,工程師會需要跟主管、設計師、專案管理師等等的人直接洽談需求,如果公司規模小的話,甚至需要直接去面對客戶,去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麼?可行性如何?等等的各方面考量,所以一名厲害工程師的溝通能力,反而會比開發能力還重要。

在實際開發的經驗中,我也注意到軟體開發是一個團隊在運作的,裡面的人,有相當多不同的角色,在團隊中,即使有一個出色的主管,這位主管或許在短期內或許可以支撐著整個團隊一陣子,不過最終這位主管還是需要其他人協同把工作完成的,需要把自己的良好作法,交給其他人,讓其他人學會,他的組織才有辦法擴展,變得更大,進而獲取更多的收入。

在開發方面,我自己有奉行一套標準,像是我最喜歡 ESlint 的 AirBnb 規則,而且我會希望完全按照那個規則走,甚至我還自己強化了一套標準做法,讓程式碼看起來更簡潔,更容易被修改以及能夠理解。

展望未來,我希望自己在軟體工程師的職涯上不斷精進,不僅是技術上的提升,也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任務,還希望能在組織與溝通能力上有更大的進步。我期盼能成為一位出色的團隊領導者,能夠帶領團隊合作解決複雜的問題,並在這個過程中持續激勵與培養團隊成員。我相信,透過不斷學習和實踐,我能將這些期望變成現實,並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,為我所熱愛的工作與團隊貢獻更大的價值。

而《勝任能力與領導能力》的研修,就很適合我對未來的需求,它在面對能力、做事效率、學習速度、擴及範圍、主導能力、領導能力等等皆可以有所提升,這也是我接下來要分享的重頭戲。

簡述旅程

為了方便大家對我整個旅程有概念,就先簡述一下我從台灣起飛到上課,接著在講述最後回台灣的整體過程。

我在 2024/09/25 從台灣起飛,中間要轉機三次,一共搭乘四班飛機,從台灣飛到日本,然後日本轉機三小時,再從日本飛到洛杉磯,在洛杉磯轉機十一個小時,同時過美國海關,結果我還被帶進小黑屋參觀一小時,但小黑屋其實很明亮,而且椅子超多,工作人員也很客氣,所以其實不用太擔心。但這是個很有趣的經驗,有機會以後再分享。接著再從洛杉磯飛邁阿密,轉機三小時,再從邁阿密飛到加勒比海的阿魯巴島。

接著抵達加勒比海的島嶼後,我們就很直接的開始課程了,我這邊就稍微描述一下到內容,基本上就是一天要有兩個工作時段,主要都是在清潔工作。兩個讀書時段,兩個演練時段,一個運動時段。一日三餐,每次只有半小時左右可吃,然後一天集合六次,房間是四人一間,然後還要接受房務檢查,所以每天的行程都排得很滿。

我在 2024/10/19 才從加勒比海回台灣,中間也是四趟飛機,轉機時間就更緊湊,從加勒比海飛到邁阿密,然後機場過夜,共十三小時,然後再從邁阿密飛到洛杉磯,結果飛機出問題誤點,本來有兩小時可以轉機,變成一小時,我們就變得超趕,再來就從洛杉磯飛到日本,在日本轉機兩小時,最後才從日本飛回台灣。

搭機奇遇

因為已經有七年沒出國了,這次特別期待,也算是一個很久違的冒險。這次我得先飛到洛杉磯,過海關再轉國內線,接著再飛到邁阿密。由於在洛杉磯機場需等十一小時,我就把這個機會當作探索之旅。不過到了邁阿密機場之後還有五小時的等待,於是我決定將整個邁阿密機場逛一遍,也算是為回程的緊湊行程做準備。

其中也發生了一些讓我增長見聞的小插曲。在洛杉磯入境時遇到了些麻煩,海關人員的指引不太清楚,當時又聽到不少關於「小黑屋」的傳聞,讓我有些緊張。由於不確定正確的按指紋方式,海關人員最後說無法在現場處理我,於是把我請進了「小黑屋」!

結果「小黑屋」其實並不黑,反而很明亮,座位大約有二三十個,還有一整排的工作人員在處理入境事宜。等了半小時左右,叫到我的名字,一位黑人女士簡單問了我三個問題就放我走了,甚至第二個問題問完她就有放我走的意思。這段經歷雖然有些緊張,但對我來說也算是種特別的體驗吧(雖然大部分人應該都不想要有這樣的「奇遇」)。

這次出國的每一刻我都想盡可能探索,於是我在洛杉磯機場的 Terminal 4(出發航廈)等候時,還特地去了一趟 Terminal 5 買午餐。稍作休息後,同團的人又帶我們去 Terminal B(國際線航廈),然後在登機前,我仍然利用時間繼續到處逛了一圈,接著就出發到邁阿密了。

由於我們飛邁阿密的是紅眼班機(就是很晚才上飛機在飛機上過夜的),在飛機上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到了美國,因為旁邊都不是亞洲面孔。而我旁邊有位約 40 歲的白人女性,她滿熱情的,除了會跟旁邊的黑人聊天外,也會幫我請機組人員倒飲料給我(因為我剛好熟睡醒來),然後在早上時,遇到太陽出來超好看,我在那邊錄影,然後那位白人女士也跟我聊了一下,然後我就用我不是很流利的英文勉強跟她對話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的不同,他們會更願意跟不同的人有互動,這也是很有趣的體驗。

邁阿密的日出

邁阿密機場的五小時候機期間,我也沒有閒著。我們的登機門在 D27,但我一路逛到 D60,再往回走,還發現了類似捷運的「Skytrain」小火車。雖然一上去時還有點擔心會不會直接開出機場,心一橫還是坐了上去,結果發現這只是機場內部的交通工具。我搭到了 D27,接著又一路逛回 D1,心裡感覺自己似乎掌握了整座邁阿密機場的地圖,這段時間充滿探索的樂趣,也讓我感到開心與滿足。

最後,我們就從邁阿密飛到了我們的目的地了。隨著課程的展開,我開始適應全新的生活步調,調整身心以適應這充滿挑戰的行程。

抵達時,拍的照片

作息調整與心靈、身體狀態變化

在最開始有介紹課程是非常緊湊的,光是一天就要集合六次這點,就可以感受到那個忙碌的密集度。

課程的緊湊行程促使我進行了有趣的調整。儘管我的生活本來就規律且自律,但頻繁的活動切換仍挑戰了我的適應力,於是我開始採取一些實用的改變。

例如,由於課程中安排了運動與讀書的不同時段,經常需要更換服裝。我便將便服和運動裝事先配好,一套一套掛在衣架上,方便快速切換。這樣的小改變省去了頻繁整理的時間,讓我更順暢地跟上課程節奏。這種「一次到位」的準備方式,不僅提高了效率,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到課程中強調的概念:在準備階段就集中所有所需,避免分心。這讓我意識到,生活中若能多做這類調整,能更輕鬆地專注當下,省去重複檢查的麻煩,讓行事更流暢。

所以即便行程很忙碌,我還是找時間把整艘船走了一遍定位一下這整艘船,以增加自己的熟悉度。

在心靈方面,起初我對周圍的噪音,如打呼聲或低語聲,感到不耐煩。然而,幾天後我決定嘗試轉念,開始不去在意這些聲音。這一轉變讓我意識到,當我放下對噪音的焦慮時,內心反而變得更平靜,對周遭的環境也更加包容。

至於身體方面,最初我擔心臥鋪不舒適,的確剛開始時也不太習慣,但很快地我適應了,不再有脖子緊繃或腰痛的問題。我甚至覺得身體變得更柔軟、適應性更高,環境對我身體的影響也逐漸減少。回國後,我發現自己不僅能放鬆自如,緊繃感也不再輕易出現。

克服溝通

接下來講講課程的溝通,這次的課程有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參與者。台灣的學員有十一位,日本的有十位,還有美國、義大利、瑞士、瓜地馬拉、波多黎各等等。我的室友就是來自瓜地馬拉,而他們的英文水平也參差不齊。

我與瓜地馬拉的室友

所以,當我和幾位非台灣的夥伴合作時,我們主要依賴肢體語言和不怎麼流利的英文來溝通。有一次,我和三位日本人、兩位瓜地馬拉人以及我自己組成了一個小組,其中只有一位瓜地馬拉人的英文相對流利。這次我們被指派去清潔後甲板,由一位日本學員負責分配工作,但他的英文很不流利,溝通變成了比手畫腳的遊戲。

他指著我們,說了句 “you and you and you” (他指了三個人),接著又用手比劃著範圍,甚至還做了推的動作。為了確認他的意思,我也開始比手畫腳,現在想想會覺得滿好笑的。這種方式雖然奇特,但我們居然真的能溝通,這真的很有趣。

you and you and you 與我的事後合照

仔細想想,除了那些肢體動作,我們的大部分交流都是依賴「意圖」。因為我們對完成這項任務有著高度的共識,所以即使只是一個眼神或簡單的手勢,我們就知道大概該做什麼了。

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經歷!我想這會讓我以後更加的願意跟人溝通,因為這樣都可以溝通了,我真心確認到只要大家都有良好的意圖,溝通其實不難。

清掃工作

在課程中,我們需要面對周圍環境的各種事物,這樣的安排有助於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四周,讓我們能更有效地處理周遭的環境及自己的生活。

我們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清潔甲板和引擎室。由於我曾經在替代役的時候做過客房服務,因此對於清潔工作來說,我似乎很擅長。這段經歷讓我覺得打掃甲板就像是替代役生活的延續,倍感有趣。

至於引擎室的工作,則讓我想起在化工廠工作六年的經歷。巨大的管路、馬達和熱氣,這些場景讓我倍感熟悉。唯一不同的是,這艘船特別乾淨,給了我全新的感受。當一個人用心照顧環境時,他的能力似乎會隨之提升。在化工廠的時候,周遭環境往往髒亂不堪,讓人完全不想靠近。

但在這艘船上,無論是甲板還是引擎室,都保持著令人愉悅的整潔,就算有些微髒污,也只是輕微而不顯眼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更容易理解有控制和無控制之間的差異:有控制的人,環境往往整潔、乾淨;而沒有控制的,則可能陷入混沌。

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,他人所謂的「低階工作」,其實並不低階,反而對個人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幫助。這些工作能讓一個人更好地面對物質世界,學會控制和操作,觸及這個物質世界的真實面貌。

因此,我在這些工作中的表現相對其他人來得迅速,甚至能達到他們 1.5 倍的速度。經常是在我完成任務後,去幫助其他夥伴。

透過這個過程,我發現自己更願意面對這個物質宇宙,提升了處理困難的能力。當其他人遇到阻礙時,我總能想到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克服問題。

在獲得上述的認知和實際的工作表現後,我也得到了好幾位日本同學的認可,他們在用日文交談時,甚至提到我很有匠人精神,這令我感到非常欣慰。

面對能力

除了在甲板上工作外,我們還需要進行各種演練,例如消防、救生艇等。這些演練讓我感覺自己彷彿成為了船的一部分,並且我也很快進入狀況。剛上船時,我為了定位於這艘船,利用空閒時間四處探索,迅速熟悉了船上的各個地方,也開始學會了一些船上的專業用詞,比如左舷、右舷等。

在課程進行中,許多環節都是需要計時的,包括演練,但我們仍需保持專注,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,以避免受傷。在多次演練中,我發現自己面對能力有了提升,尤其在面對陌生事物時,我能快速掌握技巧並付諸實踐。

例如,有一次我們要練習穿戴打火裝,這包含面罩和氧氣筒。我們需要一次性將放在地上的裝備拿起來,背上,然後戴上面具,確保沒有漏氣。我只嘗試了一次,就變得相當熟練,速度也越來越快。到最後,我已經完整地裝備好,但大多數同學還在掙扎於戴上面罩。因此,我被教練指派去幫助其他同學,甚至開始指導他們如何加快動作。

打火裝紀念照

另一次演練是透過一塊比鞋子稍寬的木板垂降到船旁,執行任務後再爬上來。這個過程非常有趣,因為一旦下去,我只需往前踏一步就會直接掉入海中。這個梯子緊貼著船的牆壁,上下都不太容易,但我發現只需在移動時稍微旋轉踏著的那隻腳,就能讓繩子遠離牆面,騰出空間,讓我能迅速自如上下。雖然我們只下去、上來一次,但我已經能輕鬆駕馭這個動作,而其他同學仍在擔心會不會掉下去或是回來時困難重重。

木板垂降照

後來在演練結束後,收回那些木板時,可能是因為我一直有良好的表現,教練特別選擇我去幫忙回收木板。由於放置木板的地方非常狹窄,行進的路徑幾乎沒有空間放腳,需要小心移動。我運用在化工廠學到的技巧,依靠手和腳的四個支撐點,確保一次只能移動一個,這樣才能安全地移動。結果,我很快就跟著教練的步伐,將所有木板順利收回。

這些經驗再結合《勝任能力與領導能力》研修的資料,我更加明白:一個人必須能夠面對並擁抱物質宇宙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。當我能夠面對挑戰,並逐步克服它們時,我就能發出自己的聲音,主導我的行動,去創造改變,完成每一項任務,而不會因為困難而停滯不前。

所以在這裡,我認知到我是有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,面對我之後的生活,我變得更願意去觸及他們,即便我的工作是軟體工程師,我面對的是大量的抽象事物以及抽象的程式碼,但能夠面對就會能夠處理。隨著我在這些演練中的進步,我逐漸明白了主導的真正意義。

我也深信我會變得更加的主導,並期待將這些面對挑戰的能力應用到我的專案管理和團隊合作中,進一步提升我的影響力。

主導

主導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,一個人如果具備主導性的思考方式,他就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中心點,發出溝通或採取行動,促進周遭的人、事、物發生改變。

在文章前段中,有提到的我經常有些特別的改進方案,這使得我可以成為了主導的角色,提出許多激發更佳創造和改變的點子。

這種能力可以從細微之處看出來。有一次我們在刷甲板,側邊某些區域會積水,十分難以清理,因為甲板的角度設計會讓水滯留在那裡,而旁邊的粗繩又阻擋了操作空間,增添了作業困難。

我處理相同狀況兩次,我同伴看到積水後不知如何處理,且費了很大力氣也僅排出少許積水。

第一次我手上有刷子和同伴有刮板,我便單手抬起粗繩,配合另一位同伴。我用刷子將大多數水刮出來後喊「推」,她則迅速用刮板把水推出去,這樣不到二十秒就清理完成。

第二次,我的同伴手上只有刷子,沒有刮板,她想用上次的處理方式,而去找刮板。我告訴她:「不用找刮板。」然後我便將身體往下,手臂穿過粗繩,讓她快速刷水出來,而我則用手掌當作刮板。如此一來,我們再次用不到二十秒就完成了清理。

從這些經驗中我學到,當一個人具備主導思維且願意處理問題時,他往往能找到高效解決方法,不需要花費過多時間。設想若我們當時去尋找刮板,光是走動就要花上十幾秒,而在這種時間受限的任務中,每一個額外步驟都會造成時間浪費。

因此,我理解到主導不僅僅是行動,更是一種推動事物向前的思維和行動方式。在程式開發領域中或著是生活,常見的情況是討論過多、行動不足,而這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主導意味著積極創造和實踐,即便初始結果可能不完美,但至少我做出了第一步,並能根據實際結果進行優化。

這些在實際操作中所學到的東西,讓我意識到主導的思維和行動方式可以運用到不同的領域。不知道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經驗?

領導方面

在這個課程中,我們需要輪流擔任領導者的角色,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,想必也是許多人共同的障礙點 — — 不敢當領導者。

領導能力

為什麼領導能力相當的重要的?因為良好的領導能力能夠直接影響團隊的效率和氛圍。

一位領導者需負責管理其所應負起的責任範圍,而每個人都應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。領導者不僅僅是管理其他人,他們還需妥善管理自己的工具和設備等。因此,一位優秀的領導者能夠有效地管理周圍的人事物。

這也是這次研修能夠改善的一個方面,除了自身擔任領導外,我們還能觀察他人作為領導者的表現,從而獲得各種不同的收穫。在出發前,我特地完成了一門名為《優秀領導學》的課程,裡面提到許多理想的領導特質,因此我計畫在這次旅程中運用那些知識來檢視自己。

在領導方面,許多人常有一些誤解,比如認為領導者必須要很嚴厲,或是用強硬的方式來管理。然而,根據我在《優秀領導學》中學到的,真正的領導者應具備親和力、正確的判斷能力,並能下達明確且不易引起誤解的指令等等的條件。因此,優秀的領導者通常會以柔和的方式引導、主導團隊,但又能有效地主導事情朝正確的方向進行。

錯誤領導範例

在這門研修中,我注意到許多人在初次擔任領導時,往往會無意中採用過去所遇到的「強勢領導者」的模式,例如「不斷提醒的主管」、「像軍中士官長般的領導」、「只做不管理的主管」、「過度干涉的主管」和「只觀察不參與的主管」等。

範例一:在前期任務中,有位被指派為領導的同學,教練告訴他要觀察大家的表現並督促任務的完成。然而,他似乎對此有所誤解,結果變成在旁不斷催促,導致大家感到壓力。雖然任務最終按時完成,但卻聽到一些成員有不滿的聲音。

範例二:在另一個任務中,某位領導因為不好意思,選擇和大家一起做事,但卻忽略了管理的職責,造成團隊的混亂。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,最後導致任務超時。

範例三:經過前面的經驗後,有人開始認為領導者應該只需負責管理而不必親自參與工作,因此他配工作時,直接把工作全部交給別人,自己卻沒有實際參與工作,只是走來走去稍微看一下而已。這樣一來,他就變成只是在指手畫腳而已,即使他會表達意見,但因為缺乏實際的參與,建議往往不夠切合實際,最終導致由其他人主導整個任務的完成。

不過,在多次的實作經驗中,我注意到大家逐漸調整到更好的狀態,變得更加親和,且更願意溝通,這讓我覺得這門研修最有趣的地方 — — 它能夠改變人們心靈的運作狀態 — — 使人採用較理性的做法。

反思與轉變

我自己也不例外,在擔任領導時,最開始我變成那種不斷提醒的主管,甚至過度干涉其他成員的工作。我會催促大家,並到處查看他們的進度,這樣的做法並不理想。同時,我也會在前線過多參與實作,因為我認為如果只看不做,則無法稱為一位合格的領導者。

後來,我突然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並不是一個「好的領導」所應有的風範,於是我開始轉變我的風格,努力回歸到一種更具親和力的領導方式 — — 多給予讚美,指出做得好的部分,並單純推動工作進展。我相信這將對我未來在團隊中的運作產生相當大的影響。

我認識到,作為一位好的領導者,必須負起責任,確保任務的順利完成。每個人對於事情的看法不同,因此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他人。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,所以一位領導者也需要具備認同他人不同做法的能力。好的領導者只需確保事情在正確的方向上推進,除非明確看到問題的所在,否則不必過於干涉或糾正。

小結

在這趟旅程中,領導能力這部分是我最大的收穫之一。透過這些實際的案例觀察,即使我真正被指判為領導者的經驗只有一次,但我卻從別人的實作中得到了非常多真實的資料,讓我對於好的領導有了更多的認知。

好的領導者要很有親和力,他能夠理解現況,對現況十分瞭解,為了要能夠確實了解現況,他必須要能夠好好的面對,一個人能夠面對,他就可以輕鬆地看到實際的狀況,進而根據實際的狀況去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
同時,這位領導者也不能離第一線太遠,他必須要具備實作的能力,他有親自把事情做好的能力。所以他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手底下的任務,這樣這位領導者才可以給予有用的建議。

簡單說,一位好的領導者是在前方帶著大家一起前進的,他可以綜觀全局,然後針對沒有朝向目標的部分做出正確的修正,這樣才能夠用最好且最快的方式達成目標。

總結

在這趟旅程中,我真切地確認了自己的特質。我能夠做出良好的觀察,並基於這些觀察制定對應的策略和轉變。對我而言,沒有一種做法是最好的,只有符合當下情境的做法才是最優選。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我的程式開發工作,這樣我才能獲得更多的實作經驗和產品成果。

在團隊合作方面,我深刻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,團隊的表現直接影響到個人的成就。因此,我更願意承擔起對團隊的責任。我也體會到親和力的價值,積極鼓勵他人,讓大家一起思考和腦力激盪,能更快地完成任務。

在溝通方面,我認識到「意圖」的重要性。大家在完成任務時要有明確的意圖,這樣溝通就會順暢,即使僅使用肢體語言,我們仍然能達成目標。這一點對我未來選擇合作夥伴將大有幫助。

在問題解決方面,我發現自己更願意面對問題。過去我可能會過度思考,但現在我更願意立即行動,獲取結果後再進行修正,因為在事情完成之前,不會有任何結果。

此外,我發現自己進入新環境的意願增強了。在剛登船的幾天內,我把自己當成船的一份子。使我認識到加入新團隊後,先有意願成為那個團隊指定的角色,然後開始做好角色的事情,並擁有這個角色所需的一切。我相信無論未來進入哪個領域,我都會更有意願去適應並將事情做好。

在繁忙的生活中,我意識到自己仍有很多進步的空間,特別是在領導能力方面。我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來實踐和提高這項能力。

我也期待未來的挑戰,我知道我能克服它們,因為我已具備更高的面對能力、勝任能力以及領導能力。我將持續保持學習的態度,探索更多的工具、方法和技巧,讓自己成為更有能力的人。

感謝你閱讀這篇文章,也感謝我身邊的每一位夥伴的幫助,這真是一趟難忘的旅程,我將永遠珍惜這段經歷所帶來的一切。

後記

在這次旅程中,我多留了幾天,最終以不到 12 小時的時間,完成了一個標示為「七天,非全天」的課程,並成功結業。

接著,我參加了一個研習班,課程內容涵蓋了個人如何組織和管理的技巧,以及如何將一個目標拆分成最小的可行項目,讓自己能高效率地完成更大的目標。當然,這些工具同樣適用於團隊的運作。

最後,到了該飛回台灣的時刻。因為我多留了幾天,成為我們這批次中最後一位回國的人,與我同行的只有另一位女生,因此我有責任好好的把我們帶回台灣。

我們於 2024 年 10 月 19 日從加勒比海回台灣。此次旅程中,由於出發地的島嶼本身就設有美國海關,等於我們在島上就完成了入境美國的手續。抵達邁阿密機場時已是下午五點多,我本來計劃要出去探索,但考慮到時間有限,更重要的是準備過夜。因此,我們便在機場隨意逛逛,簡單吃了些東西,然後前往登機門準備休息。沒想到在邁阿密機場的休息我睡得相當的熟。

次日早上八點,我們搭乘航班飛往洛杉磯,但因為飛機故障,延遲了一小時才起飛。

抵達洛杉磯後,原本就只有兩小時轉機時間,卻因延誤而縮短至僅剩 55 分鐘。也因此,應用所學的機會來了。由於我的同伴座位在中間,走道上有位白人女士擋住了她的路,她原本不好意思請求讓路,打算讓我先下去等她。考慮到時間緊迫,我直接展示登機時間給那位女士,並用簡單的英文告訴她我們需要趕下一班飛機。或許我的表達不是特別流利,但我也顧不得這些了。

在我們抵達飛往日本的登機門時,登機門已經在廣播尋找我們,真是一次驚險的經歷!不過,最終我們順利回到了台灣。在從日本飛往台灣的班機上,我們都沉沉入睡,或許是終於鬆了一口氣吧。

最後附上一張天使照,作為結尾

--

--

Hugh's Programming life
Hugh's Programming life

Written by Hugh's Programming life

我是前端兼後端工程師,主要在前端開發,包括 React、Node.js 以及相關的框架和技術。之前曾擔任化工工程師的職位,然而對電腦科技一直抱有濃厚的熱情。後來,我參加了轉職課程並開設這個部落格紀錄我的學習過程。於2020年轉職成功後,我一直持續精進技能、擴展技術範疇跟各種對人生有正面意義的學習,以增加我的工作能力。

No responses yet